上海仪表价格联盟

十一、公共卫生案例分析 第六章 环境卫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公共卫生案例分析 第六章 环境卫生

第一节 饮用水卫生调查


一、调查目的
1.了解供水卫生状况,评估饮用水水质;
2.了解水中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3.为防止饮用水污染、制定相关标准提供政策依据。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
2.访谈相关人员
3.实地勘察
4.监测

三、调查内容
现场卫生学调查
水质状况调查
水源底质的监测
水生生物的监测
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一)现场卫生学调查
  收集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二次供水、分质供水等与其相关的基础资料,了解水质状况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变化和异常情况。
1.地面水卫生调查
2.地下水卫生调查
3.集中式供水卫生调查
4.二次供水
5.分质供水

1.地面水卫生调查
  (1)收集其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2)污染源资料:企业种类、性质、规模、整体布局、企业内部布局、企业各生产车间使用的原料、成品、半成品、副产品、废水排出量、所含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废水排放方式和流向、企业对废水回收利用处理和综合利用等情况;
  (3)沿岸的水体资源现状和水体的功能用途分布、水体水域的土地功能分区和近远期使用规划;
  (4)水质背景资料及影响水体水质的其他有关资料;
  (5)作为水源使用的地面水,则应主要调查取水点及水源卫生防护的执行情况。

2.地下水卫生调查
  (1)区域地质图、剖面图、测绘图;
  (2)区域内基本气象资料和区域内多含水层和地质阶梯、地下水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的有关资料;
  (3)岩层标本和水质参数;
  (4)水井的成套参数,包括井的构造、井深、井的围护结构、井水消毒方式、取水设备;
  (5)水井的供水范围、覆盖人口;
  (6)井附近工业、农业污染状况;
  (7)其他地球化学资料;
  (8)当地土地开发与利用情况等。

3.集中式供水卫生调查
  (1)水源水类型,近期是否调整水源来源;
  (2)水源上游排污情况;
  (3)取水口水质监测情况;
  (4)水质处理方式及工艺流程;
  (5)水厂使用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是否符合卫生安全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
  (6)水处理剂和消毒剂的投加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贮存间是否通风良好,有无防腐、防潮、安全规范和事故处理的应急措施以及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
  (7)取水、输水、蓄水、净化消毒和配水过程是否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有专人负责,执行情况如何;
  (8)水厂是否建立了水质净化消毒设施和必要的水质监测仪器、设备和人员,能否对水质进行日常性检验,并向当地卫生部门和建设部门报送监测资料;
  (9)设备设施运转情况及是否出现停水、停电、设备故障等异常情况;
  (10)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是否取得了健康体检合格证和上岗证,发现带菌者和传染病患者是否及时调离工作;
  (11)供水范围、饮用人口、供水管网的布施情况及其卫生状况和使用年限等。

4.二次供水
  (1)二次供水设施周围卫生状况;
  (2)水箱的容积设计,是否存在死水层。
  (3)饮用水箱或蓄水池是否专用;有无渗漏。设置在建筑物内的水箱位置、防护以及溢水管与泄水管是否设计合理;
  (4)二次供水的输、配水管道是否采取防污染的措施,二次供水管线的材质、有无渗漏、使用年限等。
  (5)使用的水箱材质和内壁涂料、过滤、软化、净化、消毒设备、防腐涂料,是否有省级以上(含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批件。
  (6)水处理设备包括过滤、软化、净化、矿化、消毒等设备的设置情况,其运转是否正常。
  (7)供水范围、饮用人口、供水管网的布施情况及其卫生状况和使用年限等。
  (8)管理单位是否每年对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清洗,消毒,并对水质进行检验记录;
  (9)管理单位是否制定健全的卫生制度;
  (10)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是否取得了健康体检合格证和上岗证。

5.分质供水
  处理工艺中的各个部件在过滤一定量的水后,是否及时对部件进行更换或冲洗。

  (二)水质状况调查
1.采样点的选择 水质监测应根据调查目的和不同的调查对象设置采样点。
  (1)江河水系采样点的设置:在对江河水系进行监测性调查时的采样点数依河道宽度而定,较宽的河道如长江中、下游可设5个采样点(分别距两岸边50m、150m及江心处)。黄河是按断面四分法测中间三点,较小的河流可只在河中心点采样。对重要的支流入口也应采样监测。如江河水系发生污染时应设置清洁断面、污染断面和自净断面,各断面均应按照监测性调查要求设置采样点,采样深度一般在水下0.2~0.5m
  (2)湖泊、水库采样点的设置:可按不同水区设置监测断面,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污染源废水排入区等设置采样点。如有污染发生时,应在远离污染的清洁区做对照。
  (3)海域采样点的设置:可根据港湾的大小、地形、潮汐、航道、污染源分布情况等,设置若干横断面及纵断面采样监测。发生污染时一般应包括污染区、自净区和对照区。
  (4)地下水采样点的设置:应根据流向,在地下水的下游设立若干监测井,如有污染发生时需在地下水上游设置本底对照井。
  (5)集中式供水采样点的设置:采样点应设在水源水(进厂水)、出厂水及居民经常用水的地点,并应有一定的点数,一般选在水质易受污染的管网末梢和陈旧部分。
  (6)二次供水采样点的设置:采样点应设置在水箱进水口、水箱出水口、水箱供水末梢,设置对照水(市政供水末梢)。
  (7)分质供水采样点的设置:包括原水(设备进水)、成品水(设备出水)、用户点(末梢水)、回流(折返)处水样。用户点应选在管道最远盲端和分区域供水点。设置市政供水末梢为对照。

2.水质检测的项目
  (1)江河水系、湖泊、水库、海域及地下水:日常监测性调查,应包括能反映水质自然形状的指标、一般卫生学指标、有毒物质指标;挥发性酚、氰化物、汞、铬、有机氯农药作为水质监测的必测项目
  (2)集中式供水: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进行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的检测。
  (3)二次供水:其中色度、浊度、嗅味及肉眼可见物、pH、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余氯为必测项目;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水箱材质可将总硬度、氯化物、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砷、六价铬、铁、锰、铅、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等作为选测项目。
  (4)分质供水:水质检测项目由处理工艺决定。但出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3.采样时间和次数
  (1)江河水系、湖泊、水库、海域及地下水:最好连续每日、每周或每季度采样,至少应在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各采样一次,每次连续2~3天。
  (2)集中式供水:应每月采样一次。
  (3)二次供水:应每月采样一次,
  (4)分质供水:应每月采样一次。

  (三)水源底质的监测
  底质中有害物质(特别是重金属)含量的垂直分布一般能反映水源污染的历史状况。底质监测对于弄清有害物质对水源的污染状况及其对水质可能产生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四)水生生物的监测
  通过生物监测有助于判断水污染状况和污染物毒性的大小。

  (五)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通过收集水污染地区居民患病率、死亡率及某些健康损害的资料,与其他条件类似的非污染区居民健康状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水污染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1.水质污染区域内居民健康损害或病征的描述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2.特定居民生物材料检测
3.进行病因、死因分析

四、资料分析
  对所调查水样形成单指标评价及总体评价结论,并与所调查水体或供水系统的背景资料或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全面报告水质现状。
  进行水质动态分析,建立水质变化模型,及时了解水质变化规律,分析可能出现的水质异常状况,在水质超标前作出预测预警。

五、报告撰写
  (一)调查背景
  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
  (二)调查方法
1.采样点的选择
2.调查对象的选择
3.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4.数据处理与分析
5.质量控制

  (三)结果与分析
1.一般情况描述
2.调查表的调查结果
3.水质检测结果
4.人体污染物暴露水平和健康效应测定结果
5.水质污染与健康是否相关
  (四)讨论

第二节 室内空气质量调查


一、调查目的
1.查明室内空气污染来源与污染状况;
2.查明室内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造成的各种危害;
3.提出预防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二、调查内容
  (一)室内空气污染来源调查
1.室外污染来源
  (1)来自工业、交通运输所排出的污染物;
  (2)来自植物花粉、孢子、动物毛屑、昆虫鳞片等变应原物质。
  氡及其子体等固有物,水管中引入的致病菌或化学污染物,还有从工作场所或室外带入的污染物等。
2.室内污染来源
  (1)室内燃烧或加热:包括各种燃料燃烧;
  (2)室内人的活动;
  (3)室内建筑装饰材料;
  (4)室内生物性污染;
  (5)家用电器;
  (6)其他:化妆品、护肤品、日用化学品等。

  (二)室内空气质量调查
1.室内空气样品采集
  采集基本原则
  (1)代表性
  (2)典型性
  (3)适时性与适用性
2.现场检测
  是利用国家标准中允许使用的快速检测设备,进行现场测定的方法。目前开展部分室内空气检测的项目,如温度、湿度、风速、气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测量。

  (三)人群健康调查
  由于室内环境因素种类多,污染来源广泛、污染物持久存在、人群长期暴露,使得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错综复杂。
  因此,要确切找出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因果关系,难度相当大,必须积累大量准确数据的调查才可下结论。

三、调查方法
  (一)现场观察
  观察现场的室内外环境状况,包括室外环境状况、室内现场所在的建筑物结构、建筑层数、建筑时间、现场朝向、通风情况、施工装修情况、人员密度等。

  (二)室内空气样品采集与现场检测
1.住宅、办公场所
  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进行样品采集。
  (1)采样点的选择
1)采样点的数量:①小于50m2的房间设1~3个点;②50~100m2的房间设3~5个点;③100m2以上的房间至少设5个采样点。
2)采样点分布:一般设在房间的对角线上或呈梅花式均匀分布。且应避开通风口,距墙壁的距离应大于0.5m。
3)采样点的高度:原则上与人的呼吸带高度相一致。相对高度0.5~1.5m之间。
  (2)采样时间和频率
1)年平均浓度:至少采样3个月;
2)日平均浓度:至少采样18小时;
3)8小时平均浓度:至少采样6小时;
4)1小时平均浓度:至少采样45分钟。
  在采样时应包括通风最差时间段。

  (3)检测指标的选择
1)常见的室内空气检测指标: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性指标;放射性指标。
2)检测指标的选择:预先估计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种类,确定检测指标。
  (4)采样方法与仪器的选择:先采用筛选法,即采样前关闭门窗12小时,采样时关闭门窗,至少采样45分钟。当筛选法采样检验结果不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时,必须采用累积法采样,即按照年平均值、日平均值、8小时平均值的要求采样。
  (5)样品采集与现场检测
  (6)质量保证措施:采样前,应制定周密的采样计划,包括采样项目、采样点分布、采样时间、现场环境条件的控制等,采样时应尽量减少室内人员的活动,以免干扰室内空气的状况。每个样品只能有一个唯一性编号。
  (7)现场记录:对样品进行编号,现场记录单上应写明样品编号、采样日期、地点、采样流量、时间、采样者等信息,特别要记录采样时温度、大气压,以便换算出采样的标准体积。
  (8)样品的运输与保存
  (9)检测结果分析和评价:检测结果以平均值表示。

2.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的特点主要有:①公共场所涉及面广,种类多,人群来源地域性广泛,健康状况不一,易带来多种致病微生物。②人群密集,流动性大。
  样品采集应参照《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 18204.6-2013)执行。
  (1)采样点选择:选择在公共场所人群经常活动、且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
  采样点应该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
  采样点应避开人流、通风道和通风口,并距离墙壁0.5~1m远,高度0.8~1.2m。
  确定采样点时可用交叉布点、斜线布点或梅花布点的方法。
  (2)采样时间和频率
  检测公共场所某一天的空气质量,可在上午、下午和晚上各采样一次,或者营业前、营业中和营业结束前各采样一次。
  开展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时,要连续三天采样。

  (3)采样方法与仪器的选择
  根据被测组分的性质以及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与仪器。
  (4)检测指标的选择
  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检测指标包括空气中C0、CO2NH3、甲醛、可吸入颗粒物、菌落总数及公共场所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照度、噪声、风速、新风量。
  选择检测指标时,可根据调查地点所处的场所类别,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室内通风、人群健康反应等因素,估计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确定应检测的指标。
  (5)样品采集与现场检测
  应按《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中规定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
  (6)现场采样操作的质量控制
  (7)现场记录:对样品进行编号,现场记录单上应写明样品编号、采样日期、地点、采样流量、时间、采样者等信息。
  (8)样品的运输与保存
  (9)检测结果分析和评价:检测结果以平均值、检出最高值和最低值,并与卫生标准比较,可用合格率方式表述。

  (三)室外空气样品采集与现场检测
  地点宜选择在室外上风向处,采样或现场检测时间与室内同时进行。

  (四)人群健康调查
1.调查范围
  可根据空气质量调查结果及对人群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室内空气环境确定。同时设立对照组。
2.调查对象
  必须将来自于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或危害的室内环境人群作为调查对象。
3.观察指标
  (1)污染物暴露检测
1)个体采样:利用微型个体采样器
2)生物材料检测:血液COHb、血铅、尿铅、呼出气中的CO、苯、甲苯、二甲苯等。
  (2)健康效应测定
1)疾病资料:死亡率、患病率和发病率;
2)儿童生长发育资料:身高、体重、胸围和智商等;
3)临床体征:眼、咽、喉炎等;
4)自觉症状:眼刺激、呼吸道刺激症状;
5)其他生化指标、生理功能指标、免疫指标等。

  (五)调查表
  调查内容应与调查目的相适应,调查内容既考虑到健康状况的内容,又要考虑到暴露内容,还要考虑到混杂因素的控制,调查时间以30分钟为宜。
1.暴露调查
2.人群健康调查

四、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一)常用指标
1.最大值,最小值,几何均数,标准差。
2.率
  (1)合格率:同标准比较后可计算合格率。
  (2)症状发生率

  (二)常用分析方法
1.单因素分析
  (1)计量资料: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
  (2)计数资料:Χ2检验,秩和检验
  (3)相关、回归分析
2.多因素分析
  (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Logistic回归分析

五、现场调查报告撰写的内容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方法
1.调查现场的选择
2.调查对象的选择
3.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1)现场观察;
  (2)室内(外)空气质量检测;
  (3)人体污染物暴露水平和健康效应测定;
  (4)调查表
4.数据处理与分析
5.质量控制
  (三)结果与分析
1.室内(外)一般情况描述
2.调查表的调查结果
3.室内(外)空气质量检测结果
4.人体污染物暴露水平和健康效应测定结果
5.室内环境与健康是否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四)讨论

六、调查步骤
1.制定完整调查方案 首先明确调查目地与特定现场
2.确定调查指标 包括空气质量与人群健康指标
3.明确调查人群 包括特定环境人群与对照组人群
4.拟定调查表 分别拟定出暴露与人群健康调查表
5.拟定调查时间 如某日、某季节或某时间段
6.培训调查员
7.预调查
8.现场调查
9.资料汇总
10.利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1.撰写调查报告。

第三节 污染事件


一、室内空气污染
  (一)室内空气污染物分类
1.物理性污染物 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噪声、照度等。
2.化学性污染物 甲醛、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3.生物性污染物 病毒、细菌、真菌、尘螨等。
4.放射性污染物 空气中放射性氡等。
  (二)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事件
1.一氧化碳
2.二氧化碳
3.甲醛及其他有机化合物
4.氨
5.游泳池氯气
6.微小气候异常
7.微生物污染

  (三)室内空气污染事件现场处置原则
1.安全进入现场
2.优先抢救患者
3.迅速组织撤离
4.调查污染原因
5.尽早排除毒物
  (四)室内空气污染事件调查处置程序
1.接报 接到空气污染事件报告时应记录:
  (1)事件发生的地点、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
  (2)举报人姓名、联系电话及报告的时间;
  (3)现场基本情况,包括可能的污染原因、途径、污染范围;
  (4)事件的危害程度,了解受累人员数量、症状、有无就医诊断,重点是有无危重患者的情况;
  (5)目前已采取的措施;
  (6)按要求上报各有关部门和领导,并通知现场调查人员和检验人员。

2.调查处置的前期准备
  (1)采样设备;
  (2)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及现场检测直读仪器;
  (3)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现场检测记录单、现场采样记录单、现场勘察记录表;
  (4)个人防护用品;
  (5)应急灯、记号笔、签字笔、采样箱等。

3.现场调查和处置步骤
  (1)核实情况:到达现场后,应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了解核实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受累人员的情况,对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初步判断。
  (2)安全进入现场:佩戴个人防护设备。
  (3)现场勘察与检测:迅速找出污染源,确定可疑污染物,估计可能的污染范围,进行现场检测或样品的采集。
  (4)迅速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在明确污染源的前提下,对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停止有害气体继续排放;组织暴露人员转移;并同时积极对患者施救。
  (5)明确危害的程度和范围:对受累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必要时可进行受累人群的生物样品采集,明确事件原因、性质、危害程度和受影响范围。
  (6)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7)总结

  (五)事件报告
  污染事件发生后,应按照事件报告程序的要求,将事件的发生和进展、采取的应急措施、取得的效果等情况随时逐级向有关领导汇报,包括初步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六)结案报告的内容
1.事件概况 事件的基本情况
2.事件经过的描述 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事实,事件发展的过程。
3.现场勘查情况 包括现场实地调查,向有关人员了解到的情况及现场所见。
4.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对累及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5.现场样品检测结果
6.现场采取措施情况及效果
7.事件原因分析
8.总结

  (七)人员防护
1.防毒面具
  (1)压缩空气型:提供新鲜空气,还有过滤有毒气体的功能。
  (2)空气净化型:功能是净化空气。
2.防护服:全包裹型;非全包裹型(带压缩空气型面罩);非全包裹型(带空气净化型面罩);一般防护服。
3.个人防护分级原则
  (1)A级个体防护:接触可经皮肤吸收的气体;可致癌和高毒性化学物;高浓度蒸汽暴露;未知化学物;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缺氧环境。
A级个体防护,设备:①全面罩正压空气呼吸器;②全封闭气密化学防护服;③防护手套和防护靴;④安全帽。
  (2)B级个体防护,个体防护设备:①全面罩正压空气呼吸器;②头罩式化学防护服,非气密性,防化学液体渗透;③防护手套和防护靴;④安全帽。
  (3)C级个体防护,个体防护设备:①空气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正压或负压系统;②防护服:隔离颗粒物,防少量液体喷溅;③防护手套和防护靴。
  (4)D级个体防护,个体防护设备:①不需呼吸防护;②防护服:与所接触物质相适应的防护服、防护手套和防护靴或鞋套。

二、饮用水污染
  (一)饮用水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种类

名称

主要来源

物理性污染物

放射性物质

热点站、核电站、冶金和石油化工

核生产废物、核实验沉降物、核医疗和核研究

化学性污染物

铬矿冶炼、镀铬、颜料等


汞的开采和冶炼、仪表、水银法电解及化工厂

化学性污染物

冶金、铅蓄电池、颜料等

冶金、电镀和化工厂

含砷矿石处理、制药、农药和化肥等

氰化物

电镀、冶金、煤气洗涤、塑料、化学纤维等

磷和氮

农田排水、粪便污水、化肥、制革、食品等

酚类

炼油、焦化、煤气、树脂等

苯类

石油化工、焦化、农药、塑料、染料等

油类

采油、炼油、船舶、机械、化工等

农药

农药生产、施用

表面活性剂

化工、生活污水、机械维修

生物性污染物

病原体

粪便、医院污水、屠宰、畜牧、制革、生物制品等灌溉和雨水造成的径流

其他微生物

制药、酿造、制革等

 

  (二)饮用水污染事件的特点
1.病例的出现可成集中暴发态势,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例,病例症状体征相似,潜伏期相似;
2.病例或受影响人群与供水范围一致;
3.饮用水有明确的污染来源,饮用水水质恶化;
4.采取控制措施,病例停止出现。

  (三)饮用水污染事件调查
1.接报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
  (2)举报人的姓名、地点、联系电话及报告的时间;
  (3)现场基本情况,饮用水异常情况,包括可能的污染原因、污染途径、污染范围;
  (4)事件的危害程度,了解受累人员数量、症状、有无就医诊断,重点是有无危重患者的情况;
  (5)目前已采取的措施。
2.调查的前期准备
  (1)饮用水采样容器;
  (2)现场检测设备(pH计、浊度计、水温度计、余氯比色计等),必要时带上水质快速应急监测仪器设备;
  (3)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现场检测记录单、现场采样记录单、现场勘查记录表;
  (4)取证工具: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
  (5)其他:酒精棉球、打火机、记号笔、签字笔、采样箱、应急灯等。

3.现场调查
  (1)现场卫生学调查:顺水流方向沿供水线路由水源至末梢,进行饮用水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
1)资料收集:供水基本情况、饮用水水源类型、供水方式、供水范围、饮水人口、饮水消毒方法、管网布设情况、供水设施设备运转情况、供水设施材质、卫生管理情况、管水人员健康状况、水质背景资料等,不同的供水方式等。
2)实地勘察
  水源水被污染和管网被污染。
  (2)水质应急监测
1)采样点的布设:根据污染情况及污染范围确定采样位置,采样要有代表性,同时取未受污染水作为对照水。
①对江河水系,在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断面处设置控制断面;②对水库、湖泊以水污染事件发生地为中心,按水流方向在一定间隔水域以扇形或同心圆形布点;③对地下水污染,以事件发生地点为中心,根据本地区地下水流向,采用网格法或辐射法布设监测采样井。④对于管网污染,在水厂进水口、出厂水口、可能被污染部位的进出水口、末梢水等环节分别采样。⑤对二次供水设施,在水箱进水口、水箱出水口、水箱供水末梢、市政供水末梢水(对照水)。

2)采样频次
  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求得最有代表性的样品;事故刚刚发生不久,采样频次要密,待摸清变化、消减规律后,可减少采样频次。
3)采样方法及水样保存
4)检测指标:应在初步判断的基础上,根据污染物性质而确定。包括感官性状(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和部分一般化学指标(pH、耗氧量、氯化物、硫酸盐等),以及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
5)现场检测
pH、浑浊度、色度、电导率、水温、游离氯等。
  在应急监测中应以尽快鉴定、鉴别污染物的种类,并能做出定性或半定量结果;根据水污染事件污染物的特征和种类,应配置常用的现场检测设备;现场检测要平行双样;现场检测记录应确保信息完整。
  (3)人群健康危害调查
1)用户对水质改变的反映:可为追查原因提供重要线索。
2)首发病例的饮水情况:尽可能在第一时间采集患者饮用水样进行分析。
3)患者症状、体征及临床诊断。
4)病例发展、蔓延及分布与供、用水关系。

  (四)事件的处理
1.污染的控制
1)立即上报,停止供水,媒体通告;
2)启动临时供水措施;
3)减少、控制和消除污染物污染的范围及程度
4)增加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或分散式供水的监测样本数量和监测频次。
5)对于生物性污染事件,对症治疗,人群预防性服药,加强健康教育,做好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6)当污染控制后恢复供水前,应对水质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供水。
2.人群的保护
1)停止饮用受污染的水,供应替代饮用水;
2)迅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性服药,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
3)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类宣传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消除公众恐慌心理,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报告的撰写
1.事件的基本情况
2.现场卫生学调查结果
3.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4.水质检测结果
5.采取实施情况及效果
6.事件原因分析
7.总结

,平时饮用生水,水源为井水,附近有垃圾,近期有暴雨,实验室检查井水什么菌超标,问判断此次为水污染引起的依据是什么?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要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由大肠杆菌引起的饮用水污染事件,导致了有喝生水习惯的犯人出现了消化道不良反应。
  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类宣传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把握正面引导原则,消除公众恐慌心理,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例题】饮用水污染上报时应询问的内容,现场调查内容。
  【答案要点】
  (1)上报时应询问的内容:
1)饮用水污染引起的腹泻发生的地点、时间、举报人的个人信息等
2)现场基本情况
3)事件的危害程度
4)目前已采取的措施
  (2)现场调查内容:
  现场卫生学调查,包括水源和管网被污染的情况。
  水质的应急监测,包括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
  人群健康危害调查:
  通过收集水污染地区居民患病率、死亡率及某些健康损害的资料,与其他条件类似的非污染区居民健康状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
1)居民健康损害或病征的描述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2)特定居民生物材料检测
3)进行病因、死因分析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所调查的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查找有统计学意义的病因、死因。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