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仪表价格联盟

农业的胳膊搂着互联网的小腰,这些涉农企业就这样入了的法眼(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在过去,农民伯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


今儿不一样了,互联网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挽住互联网的小手,才能更好发家致富。用专业的词,这就是“互联网+现代农业”。


怎么搞?大家都在炒,但搞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在网上买个种子化肥、卖个农产品,就是“互联网+农业”吗?这只是最初级的。


从今天开始,我们会陆续介绍一批在互联网+现代农业方面搞得好的企业,供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今天的5个案例,都是来自上海的企业。。 


1

光明都市菜园

——垂直自营B2C生鲜电商平台


一、基本情况


光明都市菜园是光明食品集团积极拥抱互联网、转型电商的重要战略创新项目,运营主体是集团下属上海都市生活企业发展有限公司。都市生活创立于2005年,长期从事线下生鲜农产品销售配送服务,打造了生鲜农产品全产业链运作平台,曾是光明食品集团的一张蔬菜名片,为上海市政府保障蔬菜上市供应的民生使命添砖加瓦。


2014年末,按照集团重大战略转型布局,企业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程。2015年2月2日,光明都市菜园正式上线,定位于垂直自营B2C生鲜电商平台。平台打造了涵盖信息系统、供应链、商品采购、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全功能的自营服务体系,覆盖PC+H5+APP+宅配的线上全渠道。在云南、四川、新疆等多地建立深入的采销联动合作机制,为用户提供肉禽蛋、乳制品、水果蔬菜、海鲜水产、休闲零食等8大品类近3000个精选SKU的商品。


公司深耕上海市场,自建生鲜电商业内领先的专业生鲜B2C配送中心,占地面积1万平米,打造了三温区一体化智能化的生鲜供应链管理体系。同时在全市范围自建物流站点15个,首创业内三温区全程覆盖的冷链落地配送解决方案。

光明都市菜园坚持做品质食材的初心,为用户提供丰富优质的商品、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更放心更贴心的服务,力争成为华东地区领先的家庭美食电商,持续提升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


二、主要做法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国内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有些年头。光明都市菜园作为后来者,从传统产业转型互联网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组建团队。企业从一号店、中粮我买、易果生鲜、本来生活、顺丰海淘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和行业竞争对手寻找顶尖人才,打造一支兼具传统商业理解和互联网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专业团队。如今预判也似乎正在被验证:生鲜电商靠纯互联网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上线不久,光明都市菜园为打响品牌,策划了业内第一个吃货节——527光明吃货节。造节的势头化作一股橙色风暴迅速席卷整座城市。然而,很快企业就陷入了痛苦。业绩飙升,仓库爆仓,订单滞发,引发了数万用户的怨声载道。


当头一棒让光明都市菜园意识到,用户体验不好就意味着用户的流失。而用户体验又涉及到方方面面,如系统研发、商品采购、质检品控、仓储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


做农业的,不管是用传统方式还是互联网方式,都没有捷径可走。经此一役,更加坚定了光明都市菜园走重模式的决心。


一是投入重金对仓库进行技术改造,替代原本纯人工生产方式。一个库内同时布局常温、冷藏、冷冻三个温区,引入自动化流水线设备、标准化货架、电子标签和智能分拣系统、质检品控实验室等设备设施,大幅提升了仓库的产能和效率。这样的规格在农产品行业并不多见。


二是攻坚冷链配送方案。行业中最后一公里配送惯用泡沫箱+冰袋的“假冷链”方式,夏季往往会发生冰袋化水,对冷藏冷冻商品造成品质问题。企业经过数十次的实验改良,定制了一套移动可拆卸冰柜装载于电动车,即使烈日暴晒下18小时,温度变化仅1度。用户收到的冷冻商品也是梆梆硬的。


三是完善系统功能并提升性能。光明都市菜园在产品+技术的研发部门员工近50人,核心的系统架构和功能模块全部采取自主研发。随着移动购物的兴盛,企业在2015年末也推出了APP,并保持1周迭代1次的效率。迄今为止,企业已经获得了12项知识产权,同行中排在第一位。


行业对国企转型互联网普遍不看好。但在1年半的时间里,这家“初创”的互联网国企却异军突起,迅速地在生鲜电商行业打下基础,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生鲜电商服务体系闭环,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光明电商也被视为国企中最有可能打破“魔咒”、转型成功的案例。


(二)万变不离其宗,商品和服务是出路


生鲜电商被大众熟知是从车厘子、猕猴桃的价格战开始的。近两年,行业中O2O、分享购、前置仓各种经营模式和概念层出不穷。随着2016年资本市场迎来寒冬期,行业出现大批企业倒闭潮、O2O关店潮。商品同质化、生鲜非标品缺乏标准化、冷链物流等成为行业发展瓶颈。


纵观中国农业发展规律,快不起来。在传统产业摸爬滚打,光明都市菜园CEO杨学军坚定地认为:生鲜电商终究还是要回归商业本质,好的商品加上好的服务才是出路。


光明都市菜园把目光聚焦在自身的产业资源优势上。7、8月正是吃葡萄的季节,光明都市菜园一头扎进位于母公司光明食品集团五四农场的基地,这里有华东区占地面积最大的有机葡萄园,出产光明心心牌有机葡萄。


光明都市菜园为这款获得上海市优质葡萄评比金牌的商品打出了“光明有心、葡萄有机”的宣传语,通过主题视频、趣味竞猜、小游戏等方式,利用移动互联网传播其品种丰富、风味纯正、糖度高、微量元素充足、绿色有机的特质。


葡萄历来在生鲜电商行业中不好做,投诉量大,主要因为葡萄在夏季配送运输过程中,容易掉粒、变软变烂。光明都市菜园派出一支品控团队驻扎在葡萄园,每天在50度高温的大棚里研究怎么采摘、怎么包装。团队每天都会把新鲜采摘下来的葡萄酿用食品级环保型吸塑盒包装,保证了葡萄的颜值,不但新鲜,而且不掉粒,送到用户手里还是完整的一串。就像一件味蕾的礼物,以最短的时间,从田间到舌尖,保持自然原有的姿态。


在特色商品资源方面,光明都市菜园把视线看向全国。目前,企业积极与云南政府合作,帮助当地企业、合作社,带动云南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上海。


当下正是一年只产一季的松茸上市期。新鲜松茸最佳品尝时间是7天。为保证这份原始纯真的新鲜口感,光明都市菜园在当地采摘了新鲜松茸后,采取空运方式,保证36小时内送达到用户手中,为用户呈现最贴近高山森林的美味。


除了打通整条供应链,光明都市菜园还针对上游进行引导和培训,完善QS、GB等认证体系,从而健全标准化,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同时拉动产地农户、种植户的发展。


三、经验效果


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下,真正考验的是服务品质。在光明都市菜园看来,转型不是用互联网来颠覆农业,而是让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首先,互联网为农业带来用户思维。全国各地从来不缺好的农产品,关键是要让用户知道。农户和用户在空间上是完全隔阂的,两者又完全是两套语系。互联网就是要解决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不队称。移动传播、内涵的商品故事、生动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了让用户在第一时间对商品有深入人心的感知,从而精准打通供需两端。


其次,互联网为农业带来供应链思维。农产品卖给个人用户和卖给企业是完全不同的模式,个人用户对农产品的品相和品质更挑剔。由于农产品普遍都是非标品,所以从种植、采摘、运输、仓储、分拣、包装、配送都需要有逐步建立标准化的过程,用工业化的供应链思维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和商品品质、减少损耗,提升服务质量。


第三,互联网为农业带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当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需求从原先的温饱上升到食品安全和食品品质。互联网给消费者带来信息是全方位的,涵盖了源产地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让吃变成了一件有讲究的事。农产品正逐渐摘掉低价、同质化的标签。农业生产经营也需要寻找自身的特色和差异化,好的农产品能够对用户形成心智,从而打造口碑,带动更多消费。事实上,越来越多新农人回归农田,也验证了这一点。


伴随着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预计到2020年,全国生鲜电商市场份额将达到3000亿元,渗透率达到10%。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等驱动下,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也将促成三农和消费者全面受益。


2

农民一点通

——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一、基本情况


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农业和信息化领域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秉承“服务农业,E化农业”的宗旨,先后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软件企业、上海小巨人培育企业、、、上海市援建都江堰突出贡献集体、科技部“十一五”国家星火计划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国家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CMMI3级认证。连续八年被评为“上海市明星软件企业”,并获得四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司产品应用遍及上海、四川、山东、辽宁、浙江、江苏、湖南、河南、海南、内蒙、福建、安徽、江西等省市。2014年,公司发展得到资本认可,获得上市企业智慧农业投资,成为东银集团下属企业。


上农信自2006年起参与上海市“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创新性地以“农民一点通”为触角,“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为全市在九个郊区县1391个涉农行政村提供为农信息服务。截止到2016年,“农民一点通”已历经四次迭代,平台亦经多次改版,特别最近三年,公司持续投入,对原系统架构进行基于云计算分布式架构改造,平均每年投入800万元,使系统与设备以更快的响应速度、更佳的应用体验服务农民。


二、主要做法


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和信息中心。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同步推进都市农业现代化,形成了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自2006年启动至今,已经成为了上海为农信息服务重要的载体。截止到目前,农民一点通已在全市涉农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平台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农技咨询、在线培训、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等多个方面。。,涉及补贴资金184.1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平台涉及承包农户61.7万户,承包地流转比例达73.5%。


系统运行多年,技术、组织、模式上的压力迫使公司不断创新。


一是数据增长与硬件配套矛盾日益加剧。伴随着业务扩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如今的数据中心已不再只是支持某些单一的应用或是日常的数据存储和计算功能,而是要为整个业务运营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撑和服务。


二是为农服务的需求呈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为农信息服务多年,普惠式的服务已经基本完成,对移动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不断涌现。移动技术为服务便捷化提供了成熟的解决方案。移动化的浪潮汹涌而至。


面对“互联网+”现代农业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公司加快自我创新的步伐。


(一)基于云服务的技术革新


利用云计算技术改造“为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全市1391台一点通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利用的分布式计算和存储技术,将涉农非密数据和计算任务分解到全市所有一点通的节点上,保障农业数据的安全。改造一点通系统架构,同时搭建“农业应用云商城”,支持所有一点通终端自行安装和卸载符合接口规则的自定义自开发应用程序,丰富各区县镇村的特色农业信息服务。搭建了三农综合服务云平台,实现注册登记、发布、更新等进行集中管理,提供云服务的接口和云应用下发上传的通信机制,是云服务管理人员进行全局管控的平台。


(二)基于移动巡检的组织革新


为了加强项目成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日常定期维护是必不可少的。公司在上海9个郊区建有一支稳定的、年轻的技术维护队伍,扎根到村级服务的末端。为了提高日常维护、报修、问题处置的效率,公司研发了移动巡检平台,实现云平台在基于安卓系统的移动终端设备上的应用。移动巡检平台详细记录巡检过程,包括巡检签到、设备现场图像照片。巡检记录数据必须同步上传到为农平台管理后端,便于管理方考核,提升维护效率及服务品质。


(三)基于个性化的模式革新


上海近十年来,城市中心向郊区辐射,公共交通延伸到各个郊区,城乡距离快速拉近,农村居民对生活类的信息需求日趋旺盛。2014年起,在“农民一点通”上加载便民功能,实现水电煤缴付、市级三甲医院的专家预约挂号、交通卡查询及充值、信用卡查询与还款等便民服务。


随着微信、微博、移动应用等各种新媒体的兴起,信息突破了一点对多点的传统模式。传统农民一点通的信息传播已经无法再满足新兴崛起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个性化需求。为此,公司及时推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为农综合服务平台,利用移动应用(APP)与微信公众号,向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公司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合作,强化用户体验,经过多次深入农村调研考察,公司在对原业务梳理的基础上,推出了农民一点通微信号,微信号集中抽取了原农民一点通的四大核心功能:涉农补贴查询、就业通、惠农通与本村动态。农民扫描本村二维码并绑定自己的身份证就可查询本人名下的各类补贴及历史信息。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保护了个人隐私。就业通定期发布针对农民群众的就业信息,提高赋闲农民的就业机会。惠农通汇集了各路种养殖专家,农户可订阅所需的类别,平台将定期推送相关的实用信息。本村动态则架起了村务管理者与农民之间的随身沟通桥梁。


(四)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创新


上海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运维近十年,集成了十几个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之前各个业务系统都是独立运行,相互隔离。但经过我们梳理,可以发现,许多业务系统的数据项之间存在着逻辑关联的。比如农经站的农用地信息可与涉农补贴平台中的农用地信息进行关联映证。经过实验证明,系统间的数据对照效果十分明显。为此,公司还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无人机航拍图与GIS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可视化的手段进一步挖掘平台数据的价值,为政府服务部门管理提供参考服务。


三、经验效果


一是坚持迭代,不断完善。


近十年来,“农民一点通”始终坚持用户至上,易用为本的原则,要做农民会用,农民能用的产品。历经四代产品的更新换代,始终坚守在为农服务的第一线。第一代“农民一点通”功能简单,即拨打“三农热线”及本地播放农机宣传影视录像。因为十年前的农民没有触过网,接受度低。农技咨询是最主要的需求。历代“农民一点通”始终保留了三农热线直连的功能。随着农民对互联网的认知与接受度逐年提高,“农民一点通”不断增加新功能,如测土配方打印、补贴查询、预约挂号等。在操作过程中,农民全程“点”操作即可,无须输入,简单易用。


二是注重应用,数据增值。


公司逐渐从技术服务、设备服务转向数据服务。浦东新区利用平台建设、横向数据映证对比,使浦东新区的面积一下子挤出了两万多亩的水分,按照每亩补贴六七百元来计算,仅此一项就为财政每年节省了一千多万。这个案例证明了数据的价值不仅是在做加法,为财政做减法更有意义。


3

国兴农

 ——“互联网+农业”全产业链服务


一、基本情况


(一)公司简介


上海国兴农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兴农)是一家围绕农业现代化,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实践“互联网+农业”的四新民营企业。国兴农将互联网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推动“第六产业”的发展,利用信息流打通产业链,运用价值链整合产业链,形成了贯穿农业全产业链的“互联网+农业”的生态圈。


(二)主要业务


国兴农公司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五环联动业务”,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公司秉承“立国兴农、和谐共赢”的宗旨,以“让农民轻松起来,让消费者健康起来”为使命,致力于“打造种植业全产业链服务运营商。


(三)近三年资金投入


国兴农成立至今不断扩大人员规模和增加资金投入,目前拥有职工60多名,最近三年投入资金超过4500万元。公司近三年的平均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在300%左右,2013年营收300余万元,2014年营收1200余万元,2015年营收将近4000万元,预计2016年将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背景介绍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4年来,重点突出了深化农业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16年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强调涉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互联网与农业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发展涉农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


(二)建设内容


国兴农的“互联网+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采用“五环联动”业务模式,具体如下:


  1. 标准化GAP种植套餐方案


国兴农通过整合专家技术,开发研究和制定了近20种作物的种植GAP标准方案,并荣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该方案根据测土配方、技物结合,实现农资套餐与种植技术结合,从建棚养护到配育种苗、施肥用药和农事作业,对种植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的标准管理,从而实现农产品的品质标准和安全可控。在此基础上,国兴农自主研发了基于手机APP的“互联网+农技服务”专家系统,该系统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农技服务进行深度融合,服务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主体,有效解决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该系统将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进行深度融合,将灌溉、温室设施与传感设备、监控设备和智能控制设备等进行有效集成,从而实现水肥一体化、温室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自主研发的基于手机APP的智慧农业平台,实现了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测、监控、控制农业生产设施设备。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更精准、人工更减少、生产更安全可控。


3.农产品品牌策划服务平台


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宣传推广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提升附加值,国兴农的包装设计已获得多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4.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


平台采用先进的二维码赋码技术,一物一码,实现农产品的全程可追溯,通过手机“扫一扫”,即可实现溯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和查询。公司是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地方标准制定单位,连续四年获得上海市电子商务“双推”创新服务平台,同时被上海市农委、市商委和市食安办认可的食品安全追溯第三方平台,有效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


5.农产品O2O产销对接平台


国兴农通过多年的市场建设积累了线上、线下的各种渠道,通过国兴农的农产品交易平台,有效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终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和农户的增产增收。国兴农目前在网络营销、微信营销、电视购物、高端超市、生鲜连锁店、社区便利店、餐饮连锁、集团客户等多种业态渠道实现了战略合作,突破了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销售的瓶颈。


(三)模式创新


国兴农的“五环联动”(即GAP种植标准方案、智慧农业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溯源系统、品牌策划电子商务平台)是国内第一个将农业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并实现农业顶层设计、布局涉农服务全产业的综合创新平台。

在产前,通过“GAP标准化种植方案”将农资套餐方案与种植技术“技物结合”,解决标准化种植生产问题,可以实现大规模复制;产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灌溉水肥一体化并实现自动控制,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并解决人工问题;运用二维码技术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产后,通过农产品包装设计和品牌策划服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接高端市场营销渠道,解决销路问题。


通过以上业务创新,国兴农获得了4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项外观专利、7项商标。


三、经验效果


国兴农的“互联网+农业”创新思维和商业模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与支持。《解放日报》等媒体也都对国兴农进行过采访和报道。


(一)业务成效


1.标准化GAP种植套餐方案


通过GAP标准化种植方案在种植生产源头方面的推广,特别是针对草莓、西瓜、葡萄等品种,目前已经辐射并带动了上海市上万亩的种植生产基地。以西瓜为例,公司通过与浦东新区的深入合作,充分应用“五环业务”,带动20多家合作社种植面积近1万亩按标准方案种植生产的西瓜全面推向高端市场,今年售出价格每个高达78元平均7-8元/斤,而一般的西瓜市场售价仅为2元/斤左右,大幅度提升了西瓜的附加值。


2.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板块重点针对作物最敏感的水分控制提供“自动灌溉”和“水肥一体化”功能,通过国兴农肥水一体化技术的运用,可以进行精准生产,从而降低大约20%的农药化肥的使用,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率,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工成本。公司已经在上海管家葡萄、马陆葡萄主题公园、上海市蓝莓研究所、金山平漾樱桃种植合作社、上实东滩农业园区和闵行航育基地等示范基地推广应用“自动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基地总建设面积超过1200亩。


3.农产品品牌策划服务平台


品牌策划设计方面通过为400多家合作社提供服务,推动了上海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有效地提高了上海农产品的包装化率、商品化率和产品附加值。通过品牌策划设计合作的不断深入,打造了南汇8424西瓜、金山小皇冠西瓜、金山施泉葡萄、崇明东滩大米等合作社及农产品品牌,推动了本地农业品牌建设和推广。


4.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领域经过三年的推广,实现了上海郊县经济作物的全覆盖,包括上海市15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涉及的农产品品种达50多种。三年来,国兴农溯源平台的使用量增长了10倍以上,今年公司溯源二维码的使用量已达到了3000万张,也就是说有超过3000万件的农产品能够实现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追溯。另一方面,通过国兴农溯源平台的不断推广,上海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从开始接受溯源二维码的使用,逐渐转变为非常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并且积极主动地运用溯源平台以实现农产品的全程可追溯。


5.农产品O2O产销对接平台


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全覆盖,占领了上海主流的高端商圈和电商市场。以往,在众多的核心商圈和网上高端销售平台,高端生鲜市场是以进口产品为主,目前国兴农打造的品牌农产品在高端市场领域与国外进口产品几乎平分秋色。另外,国兴农通过产销对接和推广营销,能够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大幅提升,有些农产品(例如西瓜、草莓等)的价值提升能够达到300%,并且国兴农运作的品牌农产品的价格和销量没有受到市场的冲击,近三年销售的年增长达到了400%。


(二)模式复制


国兴农“五环联动”业务在上海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开拓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目前已经在苏州常熟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建立了常熟市首个农业领域众创平台以及“互联网+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大米产业链升级示范基地,并正在打造一个集冷链仓储、分级挑拣、加工包装、安全检测、配送物流和产品交易为一体的农产品运营产业园。


4

上海市金山区蔬菜研发中心

——“互联网+”蔬菜智能化生产管理


一、基本情况


上海市金山区蔬菜研发中心,是由上海市金山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筹建和运营的非营利性组织。园区占地面积150亩,建有2304平方米的玻璃温室,5栋8430型连栋大棚以及47栋832型单体大棚,拥有远程智能控制设备、水肥一体化设备、Act活水处理设备、无土栽培设备以及无害化废弃物处理系统等一整套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近三年来,园区投资超过1000万元。


上海市金山区蔬菜研发中心目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业务,一是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新材料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上海市以及金山区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三是蔬菜技术的现场展示与示范培训。


2015年,园区引进和安装了全套的“互联网+”蔬菜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蔬菜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同时,、产品认证,是蔬菜安全、规范化生产的示范基地。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背景


2015年,政府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各路媒体纷纷大幅播报“互联网+农业”,众多巨头、资本、上市公司等都纷纷加大在“互联网+农业”领域的布局,农业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选择。“互联网+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有利于推动着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


(二)建设内容


1.规范化管理


为适应互联网开放、高效的特点,制定了一套符合“互联网+”运营模式的生产管理制度,并根据人员需求重新组建了蔬菜生产技术团队、管理团队和服务团队。


人员组织方面,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搭建了三支队伍:由两位推广研究员、两位高级农艺师组成的技术团队、具有几十年蔬菜基地生产管理经验的老法师们组成的生产管理团队以及知识化、年轻化的高学历青年人才组成的服务团队。


蔬菜生产上,从土壤消毒处理到蔬菜采收,田间生产全程采用GAP规范化生产管理措施,根据监测到的作物实时生长情况进行科学灌溉、施肥和用药,保证蔬菜健康生长,提高蔬菜上市品质。


2.智能化田间数据采集系统


在田间安装了具有实时数据采集功能的集成式田间微环境监测仪和植株生长监测仪,实现对蔬菜生长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太阳辐射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以及蔬菜叶表面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的定时采集。每隔一个小时采集一次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后台服务器。


技术人员可以随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数据采集系统的定时采集积累了大量的蔬菜田间生产数据,通过大数据处理,结合田间观察记录结果,可以形成精细化的蔬菜种植技术规程。


除了单纯的数据采集,系统还有报警功能。当实际环境监测数值突破设置的蔬菜适宜生长区间时,系统就会产生报警,提醒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应急处理。


3.可视化远程全景监控系统


在连栋温室和玻璃温室内安装了360度可旋转的高清摄像头,可以通过远程调整摄像头角度从而观察整个温室内蔬菜的生长情况。摄像头有效视距达到五公里,可以在远程终端设备上通过调节摄像头焦距查看每一株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如果发生无法诊断的病虫害,,保障蔬菜安全生产。


4.远程控制系统


温室中还安装了自动化远程控制设备,可以对遮阳网、保温膜以及卷帘进行远程开关控制,实现对温室通风、降温、保温等需求的自动化控制,节省劳动力。未来还将在控制系统中加载灌溉和施肥控制系统,实现对水肥供应的远程智能化控制。


可以通过网页登录控制系统的同时,我们还应用了移动端的APP,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直接登录控制系统,实现蔬菜田间生产设备的远程控制,大大提高了蔬菜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5.智能化记录田间生产情况,实现全程可追溯


对所有的田间生产操作,包括施肥、灌溉、打药、除草、整枝等都可以通过农情记录仪进行选择输入。农情记录仪实时将记录的数据无线传输到服务器,服务器能够根据记录的数据自动生成二维码。蔬菜收获时,可以通过农情记录仪的外接蓝牙打印机在田间打印该二维码,此时二维码中包含了蔬菜生产整个过程的所有信息。


6.田间气象站


生产基地中建有小型的田间气象站,可以通过气象站长期记录整个蔬菜生产区域的温湿度变化、降水量情况、光照情况等气候信息,为蔬菜生产提供气象数据支持。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式


“互联网+”蔬菜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的使用解决了蔬菜生产劳动力短缺问题。目前在田间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未来蔬菜谁来种已经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采用“互联网+”蔬菜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以智能化远程控制替代人工操作,可以有效的减少蔬菜生产中的人工投入。


“互联网+”蔬菜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了蔬菜病虫害的远程咨询和诊断,解决了蔬菜生产者遇到技术问题很难及时得到解答的问题。蔬菜种植基地安装有高清摄像头,可以在远程终端设备上通过调节摄像头焦距查看每一株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如果发生无法诊断的病虫害,,保障蔬菜安全生产。


“互联网+”蔬菜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的使用有效地解决了蔬菜生产过程的可追溯问题。从田间“农情记录仪”到系统生产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获取所购买蔬菜的全部生产信息,实现了从餐桌到田头的全程可追溯。


(四)创新点


金山区蔬菜研发中心作为金山区首个“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不断的摸索与尝试,在技术、组织形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方面均做出了有效地创新。


技术方面,从日本引进并使用反渗透膜技术,同时开展立架式水体栽培、基质无土栽培,应用蔬菜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管理蔬菜生产。


运营模式方面,结合金山区第六产业发展浪潮,改变原有的只从事蔬菜生产单一业务的运营模式,拓展出学生科普教育、农业新技术展示与培训、旅游采摘等业务,大力建设“金蔬研发”品牌。


组织方面,在原有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之外,专门成立服务团队,更为高效的开展产品营销、技术展示与培训、参观旅游接待等业务。


服务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在推广手机APP的基础上,建立微信公众号,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经验效果


组织管理方面,在统一领导基础下,通过设置蔬菜生产技术团队、管理团队和服务团队设立了一种新型的管理体制。该管理体制下,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并吸引年轻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高素质、高学历的青年人才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是大势所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蔬菜生产和产业发展方面,既重视蔬菜生产,采取田间生产全程采用GAP规范化生产管理的措施,保障了产品质量,提高了蔬菜生产的规范化水平;同时也需要拓展经营范围,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智能管理系统,将农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开展多元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田间配套设施的安装和使用方面,体现了如下几个使用效果。1、利用集成式田间监测系统和物联网操作平台,精确收集设施条件下蔬菜生长环境信息,促进了设施蔬菜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从而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2、利用可视化远程全景监控系统,实现了蔬菜生产的远程咨询和诊断,解决了蔬菜生产者遇到技术问题很难及时得到解答的问题。3、通过手机终端APP和互联网操作平台的开发,管理者通过手机终端或者电脑,进行环境阈值设定,并对遮阳网、卷帘机等实施远程自动控制,实现水分、温度等蔬菜生长环境条件的精准调控。4、通过农情记录仪智能化记录田间生产情况,实现了蔬菜生产的全程可追溯,有利于解决市民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自2015年10月至今,金山区蔬菜研发中心已经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超过2000人次的参观考察,我们作出的探索和尝试对整个“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启发、示范和引领作用。



5

上海多利农庄

——农业物联网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介绍


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利农庄”)成立于2004年3月,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川南奉公路7007号,总占地面积1750亩,总投资达2.5亿元,其中财政补贴1.3亿元,企业自筹1.2亿元。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包括:仓库4500m2、水泥道路及明沟17km、水泥场地5000m2。围墙7120m、涵洞、桥梁、农电线路(包括变电站)配套齐全,而且玻璃温室4000m2,8m管棚18万m2,6m管棚12万m2,8430连栋大棚3200m2,喷淋灌溉系统1000亩等。公司还建有高新科技示范中心、测试中心(蔬菜、水、土),已经建成“设施菜田、工厂化育苗、种源培育、特色基地、有机蔬菜、仓储保鲜、生产与物流”等7大特色产业。


(二)主营业务


多利农庄采用个人与企业会员制服务模式,现在上海地区有个人会员10000多个,企业会员100多个,初步建立了符合大都市特点的有效营销模式,实现了较好的有机蔬菜盈利和效益。


(三)近三年收入


2013年多利农庄营业额为11096万元;2014年多利农庄营业额为9763万元;2015年营业额为10926万元。


(四)物联网技术水平


多利农庄物联网管控中心是整个园区的大脑中枢,负责监视、控制、指挥、调度、优化、管理整个农庄的人、车、物、资金。通过分布在园区各处传感设备,感知整个农庄的运营态势,确保农庄的生产安全、运营高效、低碳环保,实现农庄绿色、安全、畅通、智慧、优质运转,也是一个向客户集中展示农庄各种生产信息的可视化场所,它集日常管理与指挥调度于一身,为更好发挥智慧农庄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并通过对农庄农产品的全流程监控,协调各子系统安全、有序运行。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背景


2012年8月,多利农庄开始在上海两个基地实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现代智慧农业园物联网关键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2013年1月,开始实施上海市商委项目—《多利农庄电子商务平台及物流配送实施建设》;2013年12月,开始实施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2015年12月获得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物联网应用示范单位荣誉。


(二)建设内容


1.园区基础网络建设。完善园区的基础网络覆盖,做好GSM/TD/WLAN基站、传输与宽带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作,为多利农庄物联网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通讯及IT基础架构。


2.搭建园区物联网各项应用平台。根据园区物联网各项应用需求,构建相应的功能平台,把每项物联网应用系统架设在平台上,对该应用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终端接入和管理,为该物联网应用平台与园区其它系统(如BOSS系统、多利电商系统、CRM客户管理系统等)的信息交互打好基础,完成了以下应用:

1)实现园区物联网应用需求

2)农业生产环境自动化控制及二维码溯源系统

3)农业生产可视化管理系统

4)物联网管控中心

5)冷库监控系统

6)有机蔬菜冷链物流管理系统


(三)解决的问题与方法


1.农业生产环境自动化控制。在此模块中,前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负责信息的采集与汇聚,整个农业园区的采集信息在单点或者少数几个中心基站汇聚,然后再接入局域网或GPRS完成远程信息传输,大大的降低了使用成本。


2.有机蔬菜仓储管理系统。建立二维码标签生成软硬件系统,完成产品信息的标定。主要功能包括产品出入库管理、包装二维码打印、产品库存管理、产品损耗管理、订单计划查询等功能。


3.多利有机蔬菜冷链物流管理系统。本系统是基于移动的车辆定位系统来搭建一套用户自有的车辆监控管理平台,在此平台上实现以物联网为主的各种信息化应用。主要功能为:1、车辆定位,显示车辆基本信息,位置信息、用户标准、路径优化、历史轨迹等。2、地图操作,能够对电子地图进行自动漫游、显示全图、缩放地图等。3、车辆监控,灵活设置超速报警、区域报警等。4、车内信息采集,可以实时获取车内的温度、湿度等,并将数据传递到中心平台。


4.有机蔬菜质量溯源系统。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对农产品从原料采购到播种、生产过程、生长环境、收割包装、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实现监测与安全管理,实现“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产品质量控制及可追溯,保障食品安全。

溯源系统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农资管理、生产管理、质检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系统管理、追溯码管理。


有机码认证信息是国家认监委管理的信息,消费者可通过网上查询、手机扫码来获得该部分信息,另外还有附加的信息,即多利农庄自己管理的额外产品信息,也有种植过程中的信息。例如有机肥料信息、生物防治信息、物理防治信息、有机植保信息、质检信息等。


5.农业生产可视化管理系统。多利农庄农业生产可视化管理系统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平台来实现。视频回传方式为有线和无线两种。该系统特点为监控点分布广,支持远程监控,事前防范及事后取证。考虑到业务的方便开展,在平台内不但提供了强大的告警联动功能,还提供了联动预案功能。


充分考虑到多利物联网项目的视频监控需求,搭建多利远程可视化系统,主要分为前端系统、网络传输、监控中心三大部分。项目中期已经完成了多利农庄大团基地全园区监控,室内包括包装间、冷库、育苗间、展示中心、肥料间等,室外包括农庄集装箱办公楼、农庄全景一览、各主要进出入口、停车场等。另外,在两个关键的进出入口安装了2台智能人脸识别摄像头。


三、经验效果


(一)效益分析


1.业务效益分析。精准农业有助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有助改变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土壤性状智能监测、大棚环境参数自动调控等,从而实现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环境可控,为蔬菜植株提供最为舒适的生长环境,进而增加蔬菜产量,提高蔬菜品质,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


2.财务效益分析。通过物联网系统研发,在生产环节,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园蔬菜产量平均提高约10%,示范园每年增收1000万元以上,节约投入人本成本约20%。物联网上线运行后,生产部每30亩节省生产工人1人,以一年计算降低成本约2.16万元,而质检部工作效率的提高大大改善了我们的质检效果,其中根茎类蔬菜的出库不合格率在0.5%以下,叶菜的不合格率在1%以下。


3.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多利物联网的建设,能有效推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通过物联网系统对质量信息的反馈,可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企业收入。对上海及全国种植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具有很好的示范推广价值。多利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对本市物联网上游企业如传感器、通信设备,对本市物联网下游企业系统集成、信息服务商等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利推动上海物联网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占领物联网新高地,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二)客观评价


多利物联网系统上线后,在销售方面,客户关于产品质量方面的投诉明显降低,个人与企业会员人数增加,先后与平安保险、联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园区管理方面,对整个园区的生产环境安全有了明显效果,园区失窃率降低了20%,事后取证效率提高了70%,在政府及专家认可方面,多利先后获得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大创新应用奖、上海名牌、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物联网应用示范单位等荣誉,同时依托于多利的上海有机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成功授牌。


(三)实施意义


多利农业物联网是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初步设施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业设施从“工业化”向“智能化”推进,实现以往粗放式农业种植向精确化农业种植转变,能够更加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从目前国内发展来看,采用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来装备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仍属初步发展阶段。这将代表多利物联网成功应用示范将再一次会将上海设施农业发展带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强化上海农业的科技领先地位。


从服务角度来说,多利物联网系统的建设使消费者清楚有机蔬菜的生产种植过程,增加了其对有机蔬菜的放心程度,消费者还可以向客户服务部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增加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管理控制的参与度和成就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转自:全球农业趣闻 ID:zhongguonongzijie


微信推荐


注: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